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水文学

  • 台湾海峡一次海啸的初步数值模拟

    姚远;蔡树群;王盛安;

    应用一个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HAMSOM模式,首先对台湾海峡内的背景潮汐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随后将一个参数化公式作为强迫条件,对1994年发生在海峡内的一次海啸进行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吻合。还分析了海啸波在海峡沿岸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沿岸区域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该次海啸波动对海峡沿岸区域的影响不大。

    2009年02期 v.28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 基于FVCOM的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拟

    宋德海;鲍献文;朱学明;

    基于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模式,建立钦州湾三维潮流数值模型来重现钦州湾的潮位和潮流变化状况。根据模拟结果计算得到了较以往更为精细的钦州湾K1、O1、M2、S2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最大振幅分别为112、96、50和15cm;最大可能流速的分布基本与等深线一致,龙门港附近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可达200cm.s-1;钦州湾的外湾口海域开阔,一般为旋转流,近岸海区及水道、河口等多为往复流,K1和M2分潮流椭圆长轴的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旋转方向均为顺时针,流速极值出现在龙门港区。由潮余流场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钦州湾西槽和中槽的西侧区域是其主要的出水通道,东槽和中槽的东侧区域则是主要的进水通道。

    2009年02期 v.2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海洋气象学

  • 台风对海洋叶绿素a浓度影响的延迟效应

    付东洋;丁又专;刘大召;潘德炉;

    利用MODIS、SeaWiFS 3A资料详细分析了2000—2006年间西北太平洋海域主要台风对叶绿素a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台风可导致叶绿素a浓度最大增长平均值为2.385倍,个别最高达10倍以上,且增长到最大值平均延迟5.94d;同时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与无台风时叶绿素a浓度具有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889;叶绿素a浓度与相应的海域平均海水深度具有负的乘幂关系,其相关系数是0.87;台风后叶绿素a浓度的最大增长量与相应海域海水平均深度也呈负乘幂关系,其相关性略低于前者,相关系数为0.75。

    2009年02期 v.28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 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洋流的动力统计诊断

    卢姁;张东凌;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上层洋流看作一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考察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流场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揭示其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5月份上层偏差流的前三模态均为赤道所俘获;其第一、二模态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第一模态与长江流域梅雨异常密切相关;第二模态与ENSO密切相关;第一模态其模的振幅有由小到大的年代际周期变化,且从1994年起模有越变越大的趋势,这表明这段时期长江流域梅雨降水量的异常有所增大。

    2009年02期 v.28 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1998年季风爆发期南海大气边界层的日变化

    于晓丽;谢强;王东晓;

    在南海尚未有关于海洋大气边界层结构日变化方面的研究。研究海洋大气边界层,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海洋表层结构变化影响机制,对发生在海洋大气边界层上的过程进行预测预报。因此了解南海海洋大气边界层的结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海天气尺度海气相互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1998年在南海南部(6°15′N,110°E)和南海北部(20°29′39″N,116°57′48″E)的南海季风试验中定点科考船释放一天四次的探空观测资料分析得出,季风爆发前海洋大气边界层存在规则的日变化,在中午达到深厚。季风爆发后南海北部大气边界层日变化消失,南海南部依然明显。分析表明对其日变化起重要影响的是短波辐射;潜热输送对大气边界层高度日变化影响不大。与大气边界层厚度日变化相对应,南海南部边界层内水汽日变化明显,而南海北部较不明显。

    2009年02期 v.28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海洋物理学

  • QuikSCAT风矢量快速反演的后向散射系数预处理算法

    邹巨洪;林明森;潘德炉;陈正华;杨乐;

    根据QuikSCAT的工作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对QuikSCAT风矢量单元后向散射系数进行预处理,从而提高反演效率的快速算法。预处理算法将每个风矢量单元对应的后向散射系数按测量几何关系分为外波束前视、内波束前视、内波束后视、外波束后视观测4组,取每组后向散射系数平均值作为对应组的测量结果,再将作分组平均处理后的后向散射系数代入反演流程中,使得求目标函数值步骤中搜索查找表的次数减少到4次。与JPL业务化运行所选用的算法相比较,快速算法仅以损失少量风向信息为代价,将风矢量反演所需计算量减少到原来的1/3,极大地提高了运算效率,缩短了风矢量反演所需的时间,可为应对突发灾难性天气等特殊情况争时间。

    2009年02期 v.28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海洋化学

  • 气体平衡法测定水的δD、δ~(18)O及其在冬季北海近岸水体示踪中的应用

    谢露华;韦刚健;邓文峰;

    在配备双路进样系统的稳定同位素质谱仪(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IRMS)上采用气体平衡法测定微量水样的高精度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同时采用国际及国家水稳定同位素标样及实验室工作标准进行多次测试及校正,获得δD的外部精度为1.0‰—2.0‰,δ18O的外部精度好于0.1‰。利用该方法对2007年冬季北海附近表层海水、河口水等水体的δD、δ18O进行测定,结果显示,δD、δ18O组成可以区分不同的水体,δD与δ18O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其δD-δ18O相关关系与邻近地区大气降水有明显差异;同时δD、δ18O与盐度也存在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这些结果意味着δD-δ18O关系主要反映海水与河水的混合过程。结合现场观测的水文资料,发现δ18O与表面水温有中等相关性,意味着蒸发作用对水体的氧同位素组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关系可应用于海水对近岸水域影响的研究,以及利用δ18O-盐度方程重建古盐度。

    2009年02期 v.28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海洋地质学

  • 南沙群岛海域北康盆地生物礁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其新近纪生物礁层序演化模式

    许红;陆永潮;施和生;孙和清;张莉;蔡瑛;杜家元;王嘹亮;陈平;闫桂京;

    新近系生物礁油气储层是南海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两大主力目的层系之一,过去有关其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和层序演化模式的研究不多。为此,通过对北康盆地2万余公里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和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获得了以下重要成果:1)识别划分出该盆地新近纪11条主要等时界面、7个三级层序和基本层序组。2)描述了生物礁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地震反射结构特征。3)提出南海首个中中新世生物礁高精度层序演化模式,代表中中新世(16.3—10.4Ma BP)海宁期(T13—T2)生物礁的剖面形态,含由1个低位体系域层序单元+5个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一个典型海进体系域和由1个早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1个晚期高位体系域层序单元构成的1个典型高位体系域;可见中中新世完整海进-海退旋回生物礁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通过与曾母盆地中新世生物礁解释剖面对比,指出该模式具有区域性古海洋学代表意义。4)通过对L礁、西琛一井和南海-地中海中新世古海洋演化研究,确定研究区中中新世分别发育5—8个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晚中新世"南中国海事件",具有冰川型海退性质,可与全球和南海北部特别是与"Missinian"事件对比;确定北康盆地乃至南海新近系生物礁形成至逐渐消亡,也是新构造运动与新近纪古海洋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5)指出L礁气田发现有9.8MaBP、13.8Ma BP、14.5Ma BP和15.5Ma BP等多个层序界面,分别系高孔渗层段;同期南海礁型油气圈闭层序界面当为优良储层;若其为油气充满,则油气"高产"或构成"高压气包"。以上成果,将有助于对全球变化及南海古海洋区域响应过程与结果的理解,并对南海的油气勘探有启示作用。

    2009年02期 v.28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 海南岛近岸滨珊瑚稀土元素的年际变化与海平面等因素的相关性探讨

    刘羿;彭子成;韦刚健;陈特固;孙若愚;贺剑峰;刘桂建;

    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了海南岛东部龙湾滨珊瑚1981—1996年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的年际含量。结果表明龙湾珊瑚的REE元素含量呈现明显的年际下降趋势。线性回归显示,在年际的分辨率下,龙湾珊瑚REE同海平面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5—-0.8。龙湾珊瑚REE含量与降雨量、径流量、海表温度(SST)以及珊瑚自身的生长率和钙化率的相关性不显著。分析表明,当海平面快速上升时,河口附近珊瑚受到来自河流的陆源物质影响减弱,海平面上升是控制该区域珊瑚REE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半封闭边缘海,通过珊瑚的REE记录,有利于开展海平面的重建工作,增进我们对过去数百年来海平面的变化序列以及全新世时期亚轨道尺度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周期以及变化机制的理解。

    2009年02期 v.28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海洋生物学

  • 三株海洋酵母的生化营养成分分析

    蔡诗庆;胡超群;任春华;

    海洋酵母是一种重要的水产生物饵料。实验对3株海洋酵母菌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sp.、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sp.和虫道酵母Ambrosiozyma sp.的基础营养成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3株海洋酵母菌的粗蛋白含量分别为56.87%、46.75%、51.80%;脂肪分别为4.67%、6.35%、6.35%;碳水化合物分别为31.28%、41.55%、35.96%;灰分分别为7.18%、5.35%、6.37%。3株海洋酵母菌具有较高的蛋白含量水平以及优良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表明该3株海洋酵母菌具有用作水产饵料生物的营养价值。但是,3株海洋酵母菌均缺乏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用其作为水产饲料源料,需要在配合饲料中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或与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藻类一起使用。

    2009年02期 v.28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 厦门东海域鱼类的群落结构及种类多样性研究

    张雅芝;黄良敏;

    2003年7月至2006年6月对厦门东部海域用定置网和流刺网渔获鱼类进行周年逐月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鱼类至少有287种,录属于21目87科164属,以鲈形目最多,有151种,占总种数的52.6%。渔获物组成以近岸小型鱼类为主,底层鱼类和中下层鱼类合计有235种,占81.88%;中上层鱼类仅52种,占18.12%。鱼类的亚热带动物区系特征明显,暖水性种类达221种,占77%,暖温性种类66种,占23%,未出现冷温性种类及冷水性种类。鱼类种类存在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月更替率大多在30%以上,最高达72.1%。定置网渔获鱼类年平均数量为277尾.网-1,年平均产量为1.93kg.网-1,平均数量和平均产量均以夏季大于秋季大于春季大于冬季;月平均数量和月平均产量均以8月最高,分别为700尾.网-1和5.0kg.网-1,2月最低,分别仅为55尾.网-1和0.38kg.网-1。种类丰度及数量变化与海域水温变化总体呈正相关关系。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的月变化在1.555—4.337之间,多数月份的指数值在3以上,多样性水平较高。渔获鱼类中经济种类占比例较大,但绝大多数个体都比较小,年平均尾重仅6.97g。根据营养动态法估算潜在资源量为1133.30t.年-1,目前厦门东海域鱼类总渔获量已超过最大可捕量一倍以上,应加强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2009年02期 v.28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3K]
  • 羊栖菜提取物抗动植物病原菌活性及化学成分初步分析

    林雄平;郑怡;陈晓清;

    采用纸片法对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脂类的不同极性组分和乙醇提取物的薄层层析(TLC)分离带进行抗动植物病原菌的实验,结果表明,羊栖菜脂溶性化合物以弱极性脂为主,但其强极性脂具有较强的抗玉米大斑病菌活性。乙醇提取物有4条TLC分离带,分别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其中Rf=0.16带对肠炎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达12mm。GC-MS分析羊栖菜的薄层层析分离带的组分发现多以醇类为主,15-冠-5醚可能是其高活性的来源。

    2009年02期 v.28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海洋环境科学

  • 粤东柘林湾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初步研究

    乔永民;黄长江;杨扬;

    海洋区域环境背景值是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往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在评价区域元素的累积、人为污染强度时,使用全球页岩或其他大范围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作为衡量依据,会使得判断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位于广东省东部的柘林湾是一个具有典型热带与亚热带特色和鲜明地质特点的小型河口湾,也是粤东地区最大规模的增养殖区。2003年9月、12月在柘林湾进行了两个航次的沉积物背景值调查,对取得的3个沉积物柱状样分层并测定了各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在分析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已知的沉积速率,确定了柱状样下部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段,并根据数据的分布类型确定重金属的环境背景值。结果表明,柘林湾重金属元素Cd、Cr、Cu、Ni、Pb、Zn的背景值分别为0.150mg.kg-1、28.6mg.kg-1、15.8mg.kg-1、14.8mg.kg-1、32.2mg.kg-1,57.8mg.kg-1。与其他区域比较,柘林湾Pb的背景值最高,而Cd、Cr、Cu、Ni、Zn的背景值与其邻近的粤东外海和南海北部陆坡区及广东沿海的相近,但与南海陆坡和南海海盆的相比则明显偏低。

    2009年02期 v.2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形态分布特征

    何桐;谢健;余汉生;方宏达;高全洲;

    首次采用逐级分离浸取的方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氮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的含量较高,平均值高达1692.52 mg.kg-1;有机氮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77.32%,平均含量为1341.11 mg.kg-1;无机氮的平均含量为351.41mg.kg-1。表层沉积物中总可转化态氮的平均含量为229.45 mg.kg-1;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是可转化态氮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总可转化态氮的96.88%;离子交换态氮是释放能力最强的形态,为可转化态无机氮的主体,平均占总可转化态氮的2.10%;弱酸可浸取态氮和强碱可浸取态氮仅占总可转化态氮的一小部分,分别为0.57%和0.44%。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氮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海水养殖污染及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2009年02期 v.2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 填海工程水生生物量损失计算方法的探讨

    李骏旻;黄平;李毅能;陈志高;宋明伟;

    将生物量损失的计算结合到水质模拟中,分类(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量化悬浮物与水生生物死亡率的关系,构建出一套计算填海工程造成水生生物量损失的方法。应用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后方仓储用地陆域形成工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生物类别、生物量空间分布、悬浮物源强和悬浮物运动等因素,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其结果在总量上是相近的,但能更有效并直观地反映出工程对水生生态影响的种类分成和空间分布情况。

    2009年02期 v.28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海洋信息管理

  • 基于ArcIMS的南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发布系统

    吴家仁;谭建军;孙芹芹;吴世敏;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对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存储、查询和分发进行了理论和方法上的研究,设计了南海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系统的整体结构、数据库结构以及系统的详细功能模块,并且运用ArcIMS技术实现了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的共享和发布,使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库,实现了建立南海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的目的。为用户发布和获取南海海洋数据提供了更为直观、快捷的平台。

    2009年02期 v.28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综述

  • 中国的海滩岩研究与进展

    孙金龙;徐辉龙;

    海滩岩作为海陆交互作用的直接产物之一,对于研究古海平面变化、海岸带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等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的海滩岩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当前的海滩岩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和问题如海滩岩的定义、海滩岩的胶结物及其形成机制、海滩岩的形成时代、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讨论,并对今后我国海滩岩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2009年02期 v.28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