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水文学

  • 连续层化流体中内波破碎的动力学机制的数值研究

    刘国涛;尚晓东;陈桂英;杨棋;刘良钢;程晓波;

    对单频内波在白噪声的干扰下引起的不稳定现象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不同振幅和不同Pr数(Prandtl number)对静力不稳定、剪切不稳定、对流不稳定出现的时间、地点及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静力不稳定总是比其它2种不稳定先出现,其持续时间也是最长的;振幅越大(Pr=0.72)时,内波越不稳定,导致3种不稳定出现的时间明显提前;Pr数增大(A=0.256)时,3种不稳定出现的时间也略有提前。

    2009年01期 v.2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 基于现场光谱数据的珠江口MERIS悬浮泥沙分段算法

    刘汾汾;陈楚群;唐世林;刘大召;

    利用珠江口海域4个航次共59个站位的实测遥感反射比和悬浮泥沙数据(悬浮泥沙浓度范围为4—140g.m-3),建立了利用MERIS遥感数据反演珠江口悬浮泥沙浓度的分段算法。算法以Rrs(620)/Rrs(560)=0.9为阈值,当Rrs(620)/Rrs(560)<0.9时,红绿波段比值可以较好地反演悬浮泥沙浓度。随着悬浮泥沙浓度的增加,Rrs(620)/Rrs(560)>0.9,红绿比值趋于饱和,对悬浮泥沙的变化响应不敏感,此时采用包含红波段和近红外波段的波段比值提取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利用该分段算法从MERIS遥感图像中提取珠江口水体的悬浮泥沙浓度分布,得到较好的结果。

    2009年01期 v.28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 珠江河口混浊高产水域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

    马金峰;詹海刚;陈楚群;吴忠宜;唐世林;

    近年来为提高混浊高产水体叶绿素a浓度的估算精度,Gitelson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红与近红外3个波段遥感反射率的概念模型。文章基于2004年的实测数据,检验该概念模型在珠江河口水域的适用性,估算该概念模型以及它的特殊形式——两波段模型对应的光谱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利用卫星数据提取珠江河口水域叶绿素a浓度的遥感估算模型。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混浊高产水域叶绿素a浓度与三波段模型和两波段模型均有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1与0.88。构建的三波段模型和两波段模型估算的叶绿素a浓度与实测叶绿素a浓度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5.82mg.m-3和6.53mg.m-3,精度高于其他常用算法。根据MERIS的波段设置构建的三波段模型估算的叶绿素a浓度与实测叶绿素a浓度的RMSE为6.47mg.m-3,显示了良好的应用潜力。

    2009年01期 v.2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 基于小波变换的西、北江水沙关系特征分析

    王霞;吴加学;

    对珠江高要、石角站近50年(1957—2000年)流量、含沙量和输沙量月均时间序列利用复Morlet小波变换,分析水沙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并在流量的特征时间尺度上分段建立相应的水沙关系,结果显示:(1)两站水沙时间序列具有多时间尺度特征,年内洪枯季周期最为显著,水沙丰枯变化不同期。流量的长周期振荡特征较含沙量与输沙量明显,中时间尺度振荡在20世纪70年代有明显的突变点,石角站突变点略滞后于高要站。高要站输沙量明显多于石角站,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石角站输沙量明显减少;(2)特征时间尺度上水沙关系存在丰枯变化。水沙关系公式Cs=aQb中,系数a值变化反映出少水期泥沙的供给量较小,指数b值显示少水期水流的挟沙能力强。两个多水时段(1992—2000年和1957—1974年)水沙关系近似平行下移,说明水流的挟沙能力相近,但泥沙供给量存在一定差别,前一个多水时段泥沙供应量小于后一多水时段,明显的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整体时段的水沙关系曲线只能代表多水期的水流挟沙特征,而不能代表少水期的水沙关系。

    2009年01期 v.28 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 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现场试验及应用

    王盛安;龙小敏;黎满球;姚远;潘文亮;

    利用自主研发的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在广东省阳江市闸坡附近海域进行了远程实时监测试验。文章介绍了监测系统的组成,对2007年9月1日—10月3日的观测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出台风增水、波高和波周期,采用低通滤波方法获得重力外波。实验结果表明,研发的近岸海浪、风暴潮及海啸灾害远程实时监测系统可供实际推广应用。

    2009年01期 v.28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海洋气象学

  • 热带风暴Bilis(2006)登陆期间一波非对称降水分布成因的探讨

    石顺吉;余锦华;张大林;

    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ARW对Bilis(2006)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地形和下垫面因素2个敏感性试验,诊断分析Bilis(2006)登陆期间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动力因子。综合分析3个试验,结果表明环境垂直风切变对Bilis(2006)一波非对称降水结构形成的影响显著大于地形、登陆过程下垫面属性的改变和风暴移动速度的影响,冷空气的侵入对降水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垂直切变的作用使顺切变左侧形成强降水,冷空气的作用与垂直切变的作用相互配合可能是顺切变方向和顺切变方向右侧强降水的主要成因。

    2009年01期 v.28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6K]

海洋地质学

  • 折射方法在南海北部潮汕坳陷中生界地层研究中的应用

    吕修亚;阎贫;陈洁;郑红波;王彦林;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被认为是南海油气勘探的重要勘探领域。潮汕坳陷已有丰富的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但是由于多次波干扰严重,获取的反射波速度精度低。潮汕坳陷多道反射地震资料中包含丰富的折射波数据,但是很少人重视多道地震记录中的折射波信息并利用他。在此我们通过编写处理程序拾取了折射层的地震速度。试验测线所在海区的水深在600—800m,测线的最大偏移距为6 250m。测线所测的第三系地震折射波速度为2.0—2.5km.s-1,与潮汕坳陷其他地方的第三系地震波速度基本相等。但是潮汕坳陷西南部中生界的地震折射波速度在3.5—4.2km.s-1,低于潮汕坳陷中东部中生界的地震波速度(4.0—5.0km.s-1),预示潮汕坳陷西南部油气储集物性可能较好。

    2009年01期 v.2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9K]
  • 研究海水温盐结构的反射地震方法

    郑红波;阎贫;王彦林;张辉;吕修亚;邢玉清;

    在物理海洋学的研究中,利用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 and Depth sensors)测量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存在着获取数据时间长、数据横向精度低的缺点,而利用反射地震记录可以获得剖面上连续的水体温盐结构,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反射地震方法研究海水温盐结构是个新的交叉学科方法,称为"地震海洋学"。由于海水水体的物性变化比地层物性变化小得多,造成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信噪比很低,各类干扰强烈,因而海水水体的反射地震资料处理也和常规地震资料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它处理的重点是振幅补偿,叠前去噪以及叠后处理。笔者通过对"十五"973项目在南海东北部采集的一条高分辨率多道反射地震测线的海水水体部分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压制了强线性干扰波,获得了水体反射图像。地震叠加速度分析获取的3个CDP(Common Depth Point)的垂向速度从1540 m.s-1单调减小到1478 m.s-1,与CTD测量得到的速度变化趋势一致。

    2009年01期 v.28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海洋生物学

  • 鹿回头佳丽鹿角珊瑚卵母细胞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李元超;黄晖;董志军;练健生;

    海南省三亚市鹿回头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为了恢复珊瑚礁资源,引进国际上最新的珊瑚礁恢复策略——捕获珊瑚幼虫安放到珊瑚礁退化区域,该策略的重点是准确掌握珊瑚的排卵时间。实验通过组织学分析珊瑚卵母细胞发育情况从而判定珊瑚的排卵时间,而野外的珊瑚幼虫捕获实验也证实我们对排卵时间的判断。通过观测卵母细胞的发育情况,我们确定佳丽鹿角珊瑚Acropora pulchra的排卵时间为4月底5月初。同时也证实佳丽鹿角珊瑚共生的虫黄藻Zooxanthellae是后天获得的。将组织学分析应用到珊瑚礁的恢复中来,使得以后大量的捕获珊瑚幼虫,加快对珊瑚礁退化区域进行恢复成为可能.

    2009年01期 v.2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华贵栉孔扇贝主要经济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刘志刚;章启忠;王辉;

    闭壳肌是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 nobilis(Reeve)的产品形式,它的大小成为选择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性状,由于其不易测性给选育工作带来困难。采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来了解各经济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与闭壳肌重的关联度最大的性状作为选育目标性状是本研究的目的。随机挑取同一养殖群体中的152只1龄华贵栉孔扇贝,对其壳长、壳高、壳宽、铰合线长、活体重、软体部重和闭壳肌重等7个性状进行测定并计算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闭壳肌重为依变量,其它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计算出对应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结果表明,7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直接影响最大(0.712),其次是壳宽(0.394),其它经济性状对闭壳肌重的影响是通过软体部重、壳宽来间接实现的;决定系数分析表明其结果与通径分析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经多元回归分析,逐步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壳高和铰合线长,建立了壳长、壳宽、活体重和软体部重对闭壳肌重的回归方程:Y=-4.403+0.032X1+0.243X2-0.035X3+0.228X4,R2=0.856。本研究为华贵栉孔扇贝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2009年01期 v.28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 石磺精子利用规律的初步研究

    吴杨平;沈和定;吴永宁;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交配、产卵的石磺Onchidium sp.进行观察取样,对样本进行常规生物学数据测定,并对解剖个体的两性腺、两性管、受精囊和支囊用Bouin’s液固定、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石磺精子的形态、发生、运输过程与储藏情况以及受精规律。切片观察表明,精子在两性腺内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一系列形态变化之后暴发性增殖,充盈两性管的收集小管。精子储存存在着"高位储存规律",即在水平方向上处于相对高位处的支囊是异体精子的储存场所,而处于相对低位处的两性管的收集小管与受精囊是自体精子的储存场所;精子通过内部的恋矢和外部的精沟运输到头部的雄性附属腺处,并由其加工成精液,最后通过阴茎刺入对方个体的交配活动完成精子在个体间的运输。精子主要在受精囊里与卵子发生受精作用,未及时受精的精子或卵子在受精囊内会发生自融。同时发现繁殖盛期的石磺个体普遍偏小,符合"性别分配理论"的观点;且第一次交配能开启雌性功能的发展,之后发生雌雄功能转变的交配(S1×L2)。石磺交配时间一般为1—5h,个别有长达4d的连续交配现象。数理分析认为受精囊的重量与交配时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0.922,P<0.01),而充当雄性功能的个体重与交配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6,P<0.01)。

    2009年01期 v.28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 光照强度和盐度对长心卡帕藻生长的影响

    赵素芬;何培民;

    在室内采用静置培养法研究了光照强度和盐度对红色和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生长的影响,主要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30、65、110、150和200μmol.(m2.s)-1)和不同盐度(23、28、32、35和41)对这2种藻的生长率、成活率、色素含量及其吸收光谱的影响。红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光照强度范围为30—65μmol.(m2.s)-1,光照强度为30μmol.(m2.s)-1时培养,其成活率和日生长率都最高,分别达100%和1.25%,强光下培养生长率和成活率明显下降;红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8—32,最适为32。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150—200μmol.(m2.s)-1的强光,15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培养日生长率最高,达1.05%,各种光照强度下培养其成活率变化不大;绿色品系长心卡帕藻适宜的盐度范围为23—32,最适为23。不同光照强度和盐度条件下培养,长心卡帕藻体内的色素含量会发生变化,而色素含量与其生长率有或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同光照强度、盐度条件下培养,藻体内的色素吸收光谱特性不变。以上研究结果对我国长心卡帕藻的栽培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年01期 v.28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简介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