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变化的浮游有孔虫记录

    涂霞,郑范,向荣,陈木宏,汤贤赞,颜文

    探讨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变化对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对取自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WP92 5柱样中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壳体δ18O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末次冰期的冬季表层水温比全新世低 2℃以上;浮游有孔虫 Neoglobo quadrina pachyderma 的含量变化与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的δ18 O值呈明显相关,各时段的峰值可能与YD事件和Heinrich事件H1、H2和H3大致对应,分别出现在21—29、38—46、64—72和106—117cm, 14C年龄约为9.7—11.1、12.8—14.7、19—20.9 和 26.2—27.4kaB.P.;浮游有孔虫N. pachyderma的含量与G. sacculifer的δ18O在各峰值之间含有数个频次不等的亚级变化,反映了末次冰期以来西太平洋暖池区气候的短尺度快速变化特征。

    2005年01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田正隆,戴英,龙爱民,陈绍勇

    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测定了南沙群岛海域3个站位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REE)和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讨论了沉积物中REE水平及深度分布的变化特征,以特征金属元素为指标对3个站位进行了沉积区划分,同时对 REE与 10 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站分别为近大陆架残留沉积区、大陆坡深海沉积区和碳酸盐沉积区,各站 REE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但分布模式相似,均为轻稀土富集型和 Eu负异常,每个站各层 REE分布模式线几乎重合;3 个站沉积物中 REE都与 Ti、Zr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其它金属元素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3个站沉积物物源主要为陆源上地壳物质。结合测年资料,认为该海域3个站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物源变化很小,沉积环境稳定。

    2005年01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 珠江口不同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相对含量

    胡建芳,彭平安,麦碧娴,张干,殷克东

    通过分析珠江口表层沉积物的C、N元素及 C、N稳定同位素,发现其总有机碳(TOC,干重%)含量为0.06%—1.02%,其中深圳湾—内伶仃岛—澳门和珠海附近海域及香港、大亚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 TOC含量较高。总氮(TN,干重%)含量为 0.03%—0.19%,TOC和TN的比值范围为1.36—7.84,反映了沉积有机质的混合来源。沉积物的δ15 N值为3.86‰—6.39‰,δ13 Corg值为-24.76‰—-21.98‰,表明珠江口的沉积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有机质和陆源有机物。从河口向西,δ13 Corg值偏轻,表明由河流带入的陆源有机质受科氏力作用主要在珠江西岸沉积。

    2005年01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岳维忠,黄小平

    对珠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含量及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78.20—581.67mg·kg-1,平均为366.37mg·kg-1,垂直分布具有由底层向表层逐渐增加的趋势,峰值多出现在表层或表层以下约 10cm处。有机磷含量最大为234.62mg·kg-1,最小为25.23mg·kg-1,平均为109.43mg·kg-1,其垂直分布与总磷的变化趋势相似,峰值大多出现在表层 5—10cm 处。铁、铝结合态磷含量较高,变化范围为 11. 70—140.70mg·kg-1,平均为55.31mg·kg-1,垂直分布有随深度降低的趋势,但变化不太明显。总磷和有机磷以及铁、铝结合态磷的沉积过程有明显的同步效应,且总磷和有机磷的同步性比与铁、铝结合态磷的同步性更高。各柱样总磷和有机磷的沉积同步相关指数相近,而和铁、铝结合态磷相差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柱样接受的陆源污染情况不同。

    2005年01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 夏季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温盐分布特征

    毛庆文,王卫强,齐义泉,陈荣裕

    应用2002年5月9—22日南沙群岛海域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季风转换期间南沙群岛海域的水文状况,并对比了调查海域不同区域的温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夏季风转换期间海洋表层温度较高,基本在 30℃以上,垂直结构上温度层结比较稳定。东北 西南走向界线两侧海域的温盐状况有明显的差异:西北部海域温度较高,垂向上有逆盐层现象;东南部海域温度相对较低,盐度的垂向结构上显示有双跃层现象,两海区水文特征的差异与季风结构和局地环流有密切的关系。从连续站温盐的时空剖面图可以看到,跃层以下,不规则的半日周期内潮对温盐分布有显著的影响。

    2005年01期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 海浪对水下电磁场幅值影响的分析

    王永斌,陈卫东,杜义

    讨论了海浪波动基本规律,分析了海浪波动对水下接收点电磁场幅值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这种影响取决于海浪的有效波高和电波穿透深度的比值。在近似正态分布的海浪作用下,水下场强幅值呈现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规律。海浪波动会造成场强均值增加和场强幅值波动。海浪对场强幅值的影响随着电磁场频率的下降显著地降低。

    2005年01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 台湾南湾秋末冬初浮游管水母类种类多样性和数量分布

    张金标,黄将修,连光山,唐森铭

    2001年11月2—3日和12月8—10日在台湾南湾12个测站分别用2种锥形浮游生物网(网长 180cm,网口直径 45cm,筛绢网目孔径 333μm和 200μm)采集表层和底层(水深约50m)92份浮游动物样品。共鉴定出管水母31种,其中有7种是台湾周围海域新记录。舟状玫瑰水母Rosacea cymbiformis 为我国海域首次记录。爪室水母 Chelophyes appendiculata、巴斯水母Bassia bassensis、拟双生水母 Diphyes bojani、异双生水母 Diphyes dispar、小拟多面水母Abylopsis eschscholtzi 和扭歪爪室水母Chelophyes contorta 为优势种,它们分别占11月和12月管水母类总量的76%和63%以上。南湾管水母类的种类数和个体丰度均以 12 月(25种,1.99个·m-3)明显多于11月(19种,0.438个·m-3),这与12月外海高盐水团增强有关。大部分测站表层的种类和个体数多于底层。讨论了2种网型浮游生物网的采集效果,并比较了南湾与邻近海域同期管水母类种类数、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区系性质。

    2005年01期 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 凡纳滨对虾亲虾常用天然饵料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杜少波,胡超群,沈琪,郑石轩

    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亲虾培育中 4 种常用天然饵料———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去壳)和杜氏枪乌贼Lol igo duvancelii 的营养成分及组成。结果表明,杜氏枪乌贼的蛋白质(78. 41%)和胆固醇(16.1 mg·g-1 )含量最高;双齿围沙蚕的 EPA 和 DHA 含量最高(分别为 14. 15%和12.97%),∑n 3/∑n 6值为5. 79;长吻沙蚕的 EPA和 DHA含量略低(分别为 12. 36%和11.54%),但其∑n 3/∑n 6值最高,为 7.06;长吻沙蚕的α 生育酚含量最高,为 47.72mg·kg-1,以下依次为双齿围沙蚕(43.02mg·kg-1 )、近江牡蛎(42.31mg·kg-1 )、杜氏枪乌贼(38.93mg·kg-1)。双齿围沙蚕具有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为 110.12mg·kg-1,以下依次为长吻沙蚕(100.06mg·kg-1)、杜氏枪乌贼(91.41mg·kg-1 )、近江牡蛎(33.75mg·kg-1 )。通过比较这些天然饵料的营养组成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认为杜氏枪乌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及理想的氨基酸组成,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优质蛋白质和胆固醇来源;而长吻沙蚕和双齿围沙蚕具有高含量的EPA和DHA,以及更高的∑n 3/∑n 6值,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最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此外,2 种沙蚕的α 生育酚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对凡纳滨对虾

    2005年01期 50-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闽南—台湾浅滩海域鱼类资源生产量

    卢振彬;戴泉水;肖方森;

    以海洋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为理论依据,根据调查所获得的有关闽南—台湾浅滩海域的初级生产力资料,检测了该海域的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测算了生态效率,检测了 52 种主要经济鱼类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采用营养动态模型和 Cushing模型估算了该海域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生产量(自然生产量),同时采用 Cadima模式和 MSY简单模式估算鱼类资源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估算结果如下:鱼类资源生产量为98.63×104t,最大可持续开发量为48.35×104t。1997年以来实际年渔获量为 48.64×104 t —53.83×104 t,超过了鱼类资源的最大可持续开发量,呈现过度捕捞态势。还讨论了加强该渔场渔业资源管理的7项重要措施,以促进鱼类资源的较快恢复。

    2005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Argos漂流浮标的若干观测结果

    刘增宏,许建平,朱伯康

    表层漂流浮标是一种利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与传送数据的海洋观测设备,它可以利用Lagrangian法则连续观测表层海流及表层水温。文章利用近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投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层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及其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变化,得出以下结果。(1)由浮标的漂移轨迹看出,黑潮表层流路年际变异相当大。(2)2003年1月,黑潮表层水有入侵南海的趋势,似无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深入南海的迹象;夏季南海表层水由南海流出经吕宋海峡汇入黑潮主干。(3)秋季台湾东北海区存在一个强反气旋涡,空间尺度约270km。(4)黑潮主干在秋末冬初经过东海时明显呈弯曲流动,并形成许多小尺度的气旋式涡。(5)在九州西南海域,黑潮表层流并无分支北上进入对马暖流区。(6)2003年春季,黑潮在日本以南的弯曲不明显,并伴随有冷、暖涡产生,暖涡的强度和空间尺度都要比冷涡大得多。(7)由漂流浮标观测得到的的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明显呈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在浮标漂移路径呈反气旋或气旋式转动的区域,表层水温对应出现高或低温区;但出现在台湾以东的低温区则与此时期的台风过境有关。

    2005年01期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7k]
  • 军曹鱼的分子遗传特性研究

    刘楚吾,刘丽,王中铎,黎雨轩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线粒体DNA(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方法对广东湛江近海军曹鱼 Rachycentron canadum 的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了研究。RAPD研究结果显示 17 个引物共检测到 119 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例 P 为80.85%,遗传相似系数S为 0. 740 0,遗传距离 D 为 0. 260 0, Nei 基因多样性指数 H 为0.300 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49 8。结果表明,军曹鱼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用 19种识别5、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军曹鱼的mtDNA RFLP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其mtDNA物理图谱;用引物 5’ GTG ATC TGA AAA ACC ACC GTT G 3’和 5’ AAT AGG AAGTAT CAT TGC GGT TTG ATG 3’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b区段,得到稳定的850bp大小的特异性条带,用18种识别4—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片段的限制性长度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测定其序列。

    2005年01期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1k]
  • 南海北部海洋沉积与环境研究的新篇章——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沉积与环境研究内容及首航次采样成果

    陈忠,向荣,陆钧,陈木宏,颜文

    2005年01期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 南海北部海洋气象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海洋气象观测意义及数据采集成果

    李超,张燕,王东晓

    2005年01期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 南海北部海洋温、盐调查研究——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

    刘长建,毛华斌,陈荣裕,王东晓

    2005年01期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 南海北部浮游生物调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生态学科组首次开放航次采样成果

    宋星宇,黄良民,许战洲,李涛,苏强

    2005年01期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