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广西沿海年极值波高分析

    夏华永,李树华

    经分析发现广西沿海极值波高不符合常用的P-Ⅲ型分布,并分析了其符合的分布函数,结果表明对Weibull分布符合最好。为解决Weibull分布参数难于确定的问题,引入了共轭梯度法计算其参数。最终计算了多年一遇的极值波高。

    2001年02期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 El Nio/La Nia过程影响因子的模糊诊断分析

    张韧

    基于模糊系统理论,讨论了从实测信号中滤除特定干扰噪音的途径和过程,研究了从观测资料中辩识El Nino/La Nina主要影响因子的诊断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模糊系统具有非线性、容错性和自适应学习等特性,因此能够比较有效地辨认和检测出El Nino/La Nina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大致分析出它们对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贡献大小。

    2001年02期 8-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 广西沿岸海平面变化的关联维数研究

    梁士楚

    采用相空间重构和关联维数方法,研究了广西沿岸月平均海平面变化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相空间重构的延迟时间τ为3Δt。当关联维数趋于饱和时,石头埠、北海和白龙尾的相空间维数为7,而涠洲岛为9;它们的关联维数平均值分别为6.6507,6.5414,6.7076和6.7059。

    2001年02期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南海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姚伯初

    讨论了南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中新生代的构造运动历程;认识到中中新世之前,这里经历了一系列构造运动,但在中中新世之后,这里无构造运动,只是发生了区域沉降。由此认为南海应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进而估算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总资源量达643.5亿──772.2亿t油当量。

    2001年02期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 末次冰期以来巽他陆架的演变及其对南沙群岛海区古环境的影响

    侯红明

    通过对南沙群岛海区 NS94-93柱样磁组构、矿物成分分析,结合14C测年,分析了末次冰盛期巽他陆架出露成陆及其后巽他陆架被海水淹没后南沙群岛海区沉积环境的变化,认为巽他陆架在 13.2ka B.P.时开始被海水淹没,约经历 600a左右趋于稳定;在末次冰期,南沙群岛海区水体封闭,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低 ;13.2—10ka B.P,沉积物以陆源物质为主,碳酸盐含量逐渐增加;至 10ka B.P,南沙群岛海区进人全新世,水体交换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沉积物中生源物质显著上升,陆源物质明显减少,碳酸盐含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2001年02期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 南海莺歌海盆地形成机制的物理模拟

    孙珍,周蒂,钟志洪,曾佐勋,胡光道,赵鹏大

    莺歌海盆地位于印支板块和华南板块的拼接带、红河断裂带的海上延伸带上,构造演化十分复杂。由于盆地沉积厚度巨大,泥流体底辟发育,地震勘探难以直接揭示盆地内部深层的构造面貌,因而对盆地形成与构造演化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分歧。利用常用的三维比例沙箱模型,对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物理模拟。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3个阶段:自50Ma B.P.或更早开始,在沿红河断裂带带伸展分量的左旋错动和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的联合应力场作用下,形成了莺歌海盆地的断陷格架;大约21Ma B.P.之后在纯左旋错动阶段叠加了压扭应力场,形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反转构造;约 5Ma B.P.之后发生了右旋错动,带来了盆地内新一轮的快速沉降。根据盆地内最老和最新的沉积中心之间的距离,推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行位错约200km。

    2001年02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 东方扁虾繁殖生物学特征的调查研究

    朱冬发,李少菁,王桂忠

    对雌雄异体受精的东方扁虾的性腺发育、交配、排卵、抱卵孵育及孵化等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调研。同时也对闽南海区东方扁虾若干繁殖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扁虾抱卵季节为3月初至10月中旬,高峰期是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东方扁虾头胸甲长与体长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雌雄二态现象,这一现象明显地与产卵特征相关联;抱卵雌虾的抱卵量(N)与体长呈曲线相关:N=12.039(体长)1.4813(r2=0.7742);东方扁虾在一年内可多次排卵、抱卵;卵径平均范围为0.96──1.29mm,卵重平均范围为0.575──1.000mg,卵径和个卵重都随胚胎发育的进展而增大。

    2001年02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 化合氯对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光合作用影响的室内研究

    韦桂峰,王肇鼎

    化合氯是温排水中主要的化学物质,它的存在会对电厂邻近水域中生活的浮游植物造成一定的影响。运用均匀设计的实验方法研究温度、化合氯浓度、氯处理时间、及这3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中筛选出影响叶绿素a含量与光合作用过程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影响叶绿素a的主要因子是氯处理时间、氯浓度与处理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置信水平为99%);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氯处理时间、氯浓度、氯处理时间与氯浓度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温度与氯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置信水平为98%)。

    2001年02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 大洋表层水中~(226)Ra的分布

    吴世炎,尹明端,曾宪章,曾文义,施纯坦

    采用碳酸盐富集-EDTA纯化-Ba(Ra)SO4制源-α计数法,测定了我国第13,14 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从西太平洋、南大西洋和东印度洋采集的 16个表层水样中的226 Ra比活度。测定结果表明,表层水中溶解态226Ra的比活度范围:西太平洋为 0.46──0.95Bq·m-3,平均值为 0.66Bq·m-3;东印度洋为0.5 6──1.2 7 Bq·m-3,平均值为0.81 Bq·m-3;南大西洋为1.17──1.63Bq·m-3,平均值为 1.45 Bq·m-3。还测定了上述海域 5个表层水样中颗粒态226Ra比活度为0.006──0.030Bq·m-3,颗粒态226Ra很低,只占溶解态的1.0%──2.6%,说明226Ra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于上述洋区。测定结果还表明,52°S以南离南极较近的测站226Ra比活度较高,特别是 60°S以南的南大洋海域,226Ra比活度更高,与其他作者的测定结果一致。

    2001年02期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 PEIOS系统远程用户信息集成若干问题的探讨

    陈晓翔,邓孺孺,何执兼,柯栋,李芳

    PEIOS系统是珠江口海域立体监测技术示范系统,其总体目标是研制一个以水质监测为核心、以珠江口水域为监测范围的河口区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示范系统。该系统接收多种来源的远距离观测数据(卫星、岸基雷达、自动气象站、自动水质测试仪等),并具有数据实时更新的能力。它的远程用户模块可通过电话拨号连接主数据库,进行相关的空间信息查询与分析,是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同时,该模块还具有集成本地(用户端)数据的功能。作者提出了基于优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技术解决方案,并在 Autodesk World 2.0平台上成功开发了远程用户模块,实现了多源数据在远程用户端的GIS集成。

    2001年02期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 南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陈楚群,施平,毛庆文

    介绍了第二代海洋水色传感器 SeaWiFS资料的特点及其基本处理方法、海水叶绿素浓度提取方法。对南海海域表层海水叶绿素浓度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营养物质和南海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

    2001年02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 南海北部埃布短柔鱼Todaropsis eblanae(Ball)初步研究

    陈丕茂,郭金富

    埃布短柔鱼Todaropsis eblanae(Ball)──直被认为只是分布在大西洋的经济种,但1983年发现我国南海北部400──600m的海域也有分布,5──8月均可捕捞到。生物学测定资料显示,该期间为性腺成熟期。若改变捕捞方法,该种将成为南海捕捞头足类的经济种。

    2001年02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 大亚湾真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林金錶,陈琳,郭金富,陈涛

    1997年在大亚湾开展了真鲷 Pagrosomus major 的标志放流研究,以探讨人工放流增殖大亚湾真鲷资源的可行性。标志放流的真鲷共2 000尾,体长为 57──71mm(平均体长为 61mm)。标志放流效果明显,共回捕标志真鲷324尾,回捕率达16.2%,初步了解了标志真鲷在大亚湾内的分布移动趋势及生长等情况。

    2001年02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 斑节对虾弧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陶保华,胡超群,吴蔚

    对患弧菌病的养殖斑节对虾作了细菌学分析。取典型症状的濒死对虾的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保种,并将分离菌进行回接感染,发现有很强的致病作用,且产生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从感染弧菌病的病虾体内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和保种,经检验发现,分离菌和回接感染后的再分离菌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极生单鞭毛,有动力,对O/l 29弧菌抑制剂敏感,发酵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反应呈阳性,不利用乳糖、蔗糖、蜜二糖,能利用柠檬酸盐、甘露醇、果糖和半乳糖;在无盐的蛋白胨水和10%NaCl的蛋白胨水中不生长,在3%,6%,8%NaCl的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吲哚反应呈阳性,V-P反应呈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明胶酶和淀粉酶试验呈阳性,β-半乳糖苷酶、色氨酸脱氨酶、苯丙氨酸脱氨酶和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呈阴性,可还原硝酸盐。经鉴定,该病原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

    2001年02期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 贝类麻痹性毒素的昆明小鼠测定法若干问题探讨

    林燕棠,贾晓平,杨美兰,全桂英

    探讨了昆明小鼠用于贝类麻痹性毒素测定的 3个问题:(1)石房蛤毒素(Saxitoxin简称STX)剂量和昆明小鼠死亡时间为曲线关系,其曲线方程为Y=7.1271X-0.7497。(2)把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的倒数 l/t,STX的毒性 MU取对数为 1og MU,再进行回归分析得斜率和截距分别为140和0.2,相关系数为0.97,直线回归方程Y=140X-0.2。所得直线回归方程与AOAC方法中Sommer' s表之STX──小鼠死亡时间直线回归方程Y=145X-0.2比较相近。(3)通过系列实验,求得昆明小鼠一个鼠单位所代表的毒素剂量为 0.189 μg STX。

    2001年02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 莳萝曲网海绵中甾醇化合物的研究

    王明焱,陆伟刚,苏镜娱,李 红

    应用色谱-质谱(GC-MS)方法分别鉴定了从广西北海涠洲岛水域和海南省陵水县水域采集的莳萝曲网海绵 Sigmadocia cymiformis的甾醇类化合物。涠洲岛水域的莳萝曲网海绵所含的甾醇类化合物主要是:胆甾-4,6-二烯-3β-醇(1),27-降麦角甾5,22-二烯-3β-醇(2),胆甾醇(3),(24S)-麦角甾-5,22-二烯-3β-醇(4),麦角甾-5-烯C-3β-醇(5),麦角甾-7,22-二烯-3β-醇(6),豆甾醇(7),β-谷甾醇(8),麦角甾-4,24(28)-二烯-3-酮(9),柳珊瑚甾醇(10);而陵水县水域的莳萝曲网海绵所含甾醇类化合物主要是:(3),(4),(5),(6),(8),胆甾-5,22-二烯-3β-醇(11),胆甾-3,5-二烯-7-酮(12)。这是莳萝曲网海绵中甾醇类化合物组成的首次报道。

    2001年02期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热带海洋学报》征稿简则

    <正>《热带海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海洋学综合学术刊物,是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之一,主要刊载南海及邻近热带大洋的海洋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以及反映最新学科前沿动态的综述性文章,欢迎惠稿。

    2001年02期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