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大鹏湾夜光藻赤潮的营养动力学模型

    王寿松,冯国灿,段美元,刘子煌,夏综万,于斌

    根据大鹏湾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赤潮发生要素的结构关系,利用生物种群生态学和营养动力学的原理,提出夜光藻-硅藻-营养物质三者相关的动力学模型,模型中的参数将体现海况环境的有关因素。文中利用微分方程动力系统理论对模型作出定性分析,给出赤潮发生与否的某些判别条件;并根据1991年3月1日一4月30日大鹏湾所发生的夜光藻赤潮数据分别对1次赤潮全过程和有连续3次赤潮的情形进行了有效的数值模拟,所得结果对赤潮的预测预报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97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 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机制的数值研究

    蔡树群,王文质

    利用1个正压的数值模式研究风应力、黑潮对南海东北部及台湾海峡环流的影响,结果为:(1)以风应力为驱动机制时其流态特别是在台湾海峡的流动具有季节性,但未反映南海黑潮分支的存在;在冬季也未见有南海暖流出现,但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终年存在着1个气旋涡;(2)以黑潮为驱动机制时,黑潮通过巴士海峡侵入南海海域,并导致东沙群岛附近气旋性涡旋的形成。另外,模式体现黑潮南海分支、南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存在,并表明广东沿岸大陆架坡折区底形效应的重要性;(3)以风应力及黑潮入流作为联合驱动机制时,模式的结果似为第1,2种情形结果的叠加。

    1997年01期 7-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 台湾海峡北口潮汐观测与分析

    杨顺良

    介绍在台湾海峡北口中部水深约65m处进行临时验潮的方法和过程,并将其测验结果与台湾海峡东西两岸验潮站的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海峡北口中部海域与纬度较相近的海峡西岸平潭(东澳)站及东岸的淡水站相比,潮型基本一致,均为正规半日潮,在月赤纬大时,潮汐的日不等现象明显;潮差与西岸较接近,而明显大于东岸;潮时与西岸基本相同而早于东岸。

    1997年01期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 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何有海,关翠华

    分析了1959—1988年南海表面至100m垂直平均温度(TAV)资料,结果表明: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存在明显的准两年、4—5年和年代际振动。在E1Nino年,南海上层热含量显著增加。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南海TAV为负距平,此后转为正距平。南海TAV的变化与ENSO事件、东亚冬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异密切相关。

    1997年01期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 南沙群岛及其邻区低频和中频重力场的分离

    陈雪,苏达权,林进峰

    建立了一个分离中、低频重力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南沙群岛地质构造的特征,选择4条具有代表性的重力测线N2,N9,N10和N11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进行福里哀频谱值的计算并研究振幅谱值的分布规律,确定61.44km为4条重力测线的低频和中频重力场的临界值;设计分开低频和中频重力场的分离因子,分离出4条重力剖面的低频和中频重力异常;进而分析其低频和中频重力异常的特征。结果表明:N2和N11频谱值的分布带窄,低频重力场显著,中频重力场不显著;N9和N10的频谱值分布带宽,中频和低频重力场均显著。分析了它们和地质构造的关系。曾母盆地、南华盆地和南薇盆地的低频重力异常和沉积厚度成反关系,其余地区成正关系。

    1997年01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 广东红海湾、珠江口及电白—阳江近海第四纪沉积

    康长生,杨胜明,廖志良

    根据物探和钻探资料,研究区内第四纪沉积物可分为两部分,下部地震反射结构复杂,斜层理发育,粒度较粗,为晚更新世产物;上部的地震反射结构简单,呈水平状或近水平状结构,粒度较细,为全新世沉积。

    1997年01期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 黄茅海河口湾现代动力地貌体系和冲淤过程分析

    杨雪舞,于红兵,孙宗勋,梁添明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1997年01期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 石斑鱼鱼虱病的研究──Ⅰ.南海鱼虱,新种Caligus nanhaiensis n.sp.

    吴灶和,潘金培

    记述华南地区网箱养殖石斑鱼鱼虱病病原──南海鱼虱,新种Caligusnanhaiensisnsp.形态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并对南海鱼虱与相似种C.seriolaeYamaguti,1936和C.tanagoYamaguti,1939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比较。

    1997年01期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 中国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原因及防治法验证

    胡超群,曹登宫

    用取自中国对虾Penaeaschinensis养成池人工挂片上的微型污着生物、单胞藻、蛋白胨和几种化学治疗药物在室内水族箱中对中国对虾进行试验,以验证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实验表明:中国对虾体表微型污着生物的组成和数量与加入蛋白胨有关,而与由挂片引入的微型污着生物关系不明显,说明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的主要原因是水环境中的有机物浓度增高。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可作为钟虫Vorticellasp.、聚缩虫Zoothamniumsp.、壶鞘虫Lagotiasp.等附着性纤毛虫的食物,但实验中其他几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Chactocerosmu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diformis、蓝藻Synechococcussp.盐藻Dunaliellasp.)则不能;福尔马林、硫酸铜、孔雀绿、制霉菌素和茶粕均可刺激对虾蜕皮,但以目前推荐给现场使用的药物浓度均难以杀死附着性纤毛虫;在实验的几种药物中,茶粕是刺激中国对虾蜕皮、减少体表微型生物污着最有效的药物。

    1997年01期 67-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 细尾属吸虫—新种

    刘升发

    从大头狗母鱼Trachinocephalusmyops的消化道内检获细尾属1新种:厦门细尾吸虫,新种Eriepturusxiamenensissp.nov.。新种与狗母色细尾吸虫E.trachinocephaliYamaguti,1970和带鱼细尾吸虫E.trichiuriGuetShen,1978相似,但它们可以从虫体大小和虫卵大小以及其他形态特征相区别。

    1997年01期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 福建省海岛生物体的污染物含量及其评价

    蔡清海,吴善

    通过对福建省海岛的鱼类、贝类、甲壳类和藻类生物体中的Hg,Cu,Pb,Zn,Cd,六六六和DDT的测定,结果表明:福建省海岛周围海域的生物体没有受到Hg,Zn和六六六的污染;只有少量的鱼类受到Cu的污染;少量的鱼类和甲壳类受到Cd的污染;一部分甲壳类和贝类受到DDT的污染;甲壳类、鱼类受到Pb的污染较严重。

    1997年01期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 大亚湾海水污染扩散试验及涡动扩散系数的估计

    张观希,黄小平,杜完成,郑庆华,何清溪

    水质数学模拟扩散系数大亚湾现场求取实验,采用示踪剂扩散实验法。示踪剂扩散实验的目的,在于了解水流运动的稀释扩散能力,根据示踪剂运动轨迹和浓度分布,求出水平纵向扩散系数和横向扩散系数,供水质数学模拟应用。

    1997年01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 广东沿海相对海平面变化特点

    陈特固,杨清书,徐锡祯

    根据广东省沿海及珠江三角洲口门区17个验潮站资料,分析近40a(1955—1994年)平均相对海平面(RSL)变化特点,表明RSL存在振幅20—40cm的准同步变化和1.5—2.0mm·a-1上升率。广东沿海的RSL长期变化存在30—40a、振幅2—3cm的气候周期。珠江三角洲口门区的RSL变化深受珠江径流量变化的影响。径流量变化1000亿m3,各分流口门的年平均水位相应变化4—6cm。

    1997年01期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