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洋学报

  • 浅海声信道“时域衰落”特性研究

    梁筠莲,许水源,林麒,王清池,浦玉斌

    研究了浅海声信道“时域衰落”与海况、波高、中心频率和作用距离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海况下,波浪愈高,振幅起伏愈明显;在同样作用距离、深度下,中心频率20kHz是信道较好的传播频率,其振幅起伏小,自相关时间较长;在该声道中,作用距离在2000─2500m处振幅起伏最大。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 大亚湾无机氮的分布特征

    陈金斯,李飞永

    根据1990年12月─1991年12月在大亚湾进行每月1次的观测,分析了三氮的周年变化特征,讨论了三氮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其与溶解氮、叶绿素之间的关系.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 粤西水东湾现代沉积环境特征与泥沙搬运路径

    陈子桑

    对粤西水东湾沉积地貌单元的现代沉积物分布特征分析与泥沙净搬运矢量计算表明,滨面斜坡沉积物主要由砂粒级物质组成,粒级参数Md,QD和SK具有从海向岸、自东向西变化的总趋势,泥沙净搬运趋势以向岸和西北为主。落潮三角洲沉积物较其邻近滨面斜坡有所粗化,分选从中部向两侧变好,泥沙在落潮流与波浪驱动下沿落潮三角洲边缘向西运动。口门内潮汐通道深槽泥沙净搬运趋势指向湖。湖区的沉积物以泥质为主,分选中等至差,并形成绕涨潮三角洲的泥沙环流元。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 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和环境的可能影响及其防御措施

    吕春花,孙清,董伟

    主要根据IPCC[1]提出的假定未来海平面上升30,65,100cm,对在现有防潮设施下给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及经济建设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其中包括淹没低地,风暴潮及洪涝灾害加剧,海岸侵蚀,咸水入侵和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损失等。并以1990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基数,用数学模型对2000年和2030年的经济进行了初步预测,并据此估算出2000年、2030年出现历史最高潮位、百年一遇高潮位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为了把海平面上升的影响降到最低,文中还提出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墙,整治河流以增加泄洪能力,加强城市规划以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 南海北部沉积物磁化率对古气候非线性变化的响应

    侯红明,王保贵,汤贤赞

    对南海北部海区SO-50-29KL柱样全孔磁化率与古气候变化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沉积物磁化率较好地响应着古气候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岁差及岁差半周期,(2)奇异谱分析结果显示十余万年来磁化率曲线的统计维为9,与黄土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各主成分变化的周期均与增分析所得的周期大致吻合;(3)奇异谱分析所得的各成分的变化特征显示了过去十余万年古气候存在明显的非线性变化。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 热带地区积云对流的长期变化特征

    温之平,梁必骐

    使用1979年1月至1984年12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对热带地区积云对流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积云对流区主要是东西向,位于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夏季则北移至北印度洋和菲律宾附近的西太平洋地区。低纬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位移,北印度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5—10月,7—8月位置最北;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则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位置最北。标准差分析表明,冬季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赤道中太平洋及热带印度洋东部地区积云对流的年际变化最明显。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主要空间型反映了赤道中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阿拉伯海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结合遥相关计算还表明秋云对流存在4种遥相关型,即2种东西向偶极型涛动型、西太平洋型和北印度洋型。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珠江三角洲重大与非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发生环境条件的差异

    王沛霖

    根据1976—1983年3—8月珠江三角洲08:00—08:00局地强风暴与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资料,以及广州08:00探空资料,采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有和无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发生环境条件的差异。与非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相比,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是在低压辐合上升、层结不稳定和位势不稳定,低层高温高湿和大的环境风速(特别是中低层风速)等方面更有利的条件下形成的。环境风对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风速,而不是垂直风速切变,后者与局地强风暴进一步发展成重大灾害局地强风暴没有机理上的联系。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 珠江河口微量金属的相态变化与生物效应

    李飞永,陈金斯,朱卓洪

    通过实验,研究了珠江河口海区悬浮颗粒物质对微量金属Cu,Zn和Cd化学相态和生物毒性的影响,以及腐植酸对微量金属Cu,Zn和Cd络合作用和生物毒性的影响,从而回答一些目前仍有争议的问题。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 由模拟波面统计分析波高-周期联合分布

    黎满球,陈俊昌

    阐述以实测或拟合海浪谱为靶谱,用等能量分割法作波面数值模拟,从而利用模拟波面统计分析波高(H)-周期(T)联合分布。对波候的H-T联合分布、长时段海浪连续记录的H-T联合分布以及风浪、涌浪和混合浪的H-T联合分布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只要已知特征波高和周期,就可反演出模拟波面,进而估测H-T联合分布情况,这对了解与各种特征波高对应的周期问题及在海洋工程应用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逆风流机制初探──Ⅰ.季风逆风流诊断方程及其诊断判据

    袁叔尧,邓九仔

    通过简化原始运动方程,得到南海北部季风逆风流诊断方程,对季风逆风流诊断方程进行必要的数学处理后,导出南海北部产生季风逆风流的必要条件和诊断判据;指出南海北部季风逆风流由风生直接逆风流与风生间接逆风流叠加而成,风生间接过风流由风生间接正压地转逆风流与风生间接斜压地转逆风流组成,还导出风致巴士海峡以东的黑潮水影响季风逆风流的判据,在合适的风向及适当的摩擦系数情况下,黑潮水可成为间接逆风流的热源。并首次提出风生直接逆风流、风生间接逆风流、正压逆风流、斜压逆风流、风生间接正压地转逆风流和风生间接斜压地转逆风流概念。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 可见光波段海面目标物的光谱对比度──Ⅰ.理论基础

    钟其英,曹文熙,杨跃忠,卢挂新,丁永耀,李武

    对海面目标物的目视观察,其能见距离与观测方向、海面背景光谱辐射、目标物固有光谱辐射和大气分子及气溶胶的光学参数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研究了海面背景辐射对目标物光谱对比度的作用。推导出不同观测方向下目标物光谱对比度的计算公式。作为例子,给出海面上黑色物体的光谱对比度公式,也给出海面目标“被隐蔽”的条件。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 藤壶胶组分的分离制备

    严涛,方正信,张穗,严文侠

    研究SephadexG-25,G-50,G-100,G-200和G-200(超细)等型号的葡聚糖凝胶系统,对溶解在1.0%SDS-2Me水溶液中的网纹藤壶Balanusreticulatus固态胶蛋白组分的分离制备效果。结果表明,SephadexG-200和G-200(超细)两种葡聚糖凝胶层析柱(直径1.7cm,长30cm),用0.05mol·L-1Tris-HCl-1%SDS-2Me溶液洗脱时,均可将改蛋白组分按其分子量的大小进行分离,且以后者的分高效果更好。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 水质对虾池附着性纤毛虫数量变动的影响

    胡超群,曹登宫

    研究了中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育苗池和养成池11项水质参数(温度、盐度、pH、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硫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磷酸盐及硅酸盐浓度)对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附着性纤毛虫附着量变动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与虾池化学需氧量(COD)之间存在着直线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内,R1=0.002+0.260COD(r=0.711,p<0.05),在养成池,R2=0.553+0.098COD(r=0.668,p<0.05)。R与水质其他因子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对虾体表纤毛虫的附着量(M)与虾池纤毛虫的附着速率(R)之间存在着指数正相关关系:在育苗池,M=0.512e4.01R(r=0.692,p<0.05);在养成池,M=0.409e8.21R(r=0.671,p<0.05)。说明虾池附着性纤毛虫的附着速率和对虾体表纤毛虫附着量的变动主要取决于虾池COD含量的变化。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 珠江三角洲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含量

    陈皓文

    1994年6,7月,调查了广州、深圳、珠海及珠江口海区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沉降量状况。发现空气微生物粒子总量、真菌粒子量、真菌粒子数/总菌粒子数百分比在三市中不一致。这三种数据一般是陆上的高于海上。随着距陆的增加,都市影响的减弱和海面的开阔,空气微生物含量呈减少之势,显示出海洋新鲜空气对陆上污染空气的调节、净化作用。文中还分析了空气微生物有关参数与气温、风力或相对湿度间的相关关系。

    1996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 下载本期数据